轉過托兒所教室的拐角去接女兒的時候,我偷聽到保育員對我女兒說,“你畫了一顆最美麗的樹。做得很好!”幾天以后,保育員指著我女兒的另一副作品點評道,“哇哦,你真的是一名畫家!”
碰上這兩種情形,我的心都沉了。我該如何向保育員解釋我不喜歡她贊美我的女兒呢?
如今,我們對孩子的贊美泛濫成災。贊美、自信和學業成績,一般被認為是共同上升或下降的。但是,當前的研究結果顯示,情況正好相反。在過去的十年,許多關于自尊的研究已經得出了這樣的結論,即贊美孩子聰明可能無助于他(她)在學校的表現。實際上,贊美會讓他(她)表現欠佳。孩子常常會用放棄來回應贊美。如果你已經做到了“最好”,為什么還要畫一幅新作品呢?孩子也可能會簡單重復相同的工作。如果原來的方式總是能夠得到贊美,為什么要畫一幅新作品或者用一種的新的方式呢?
在一項現在非常著名的、面向10~11歲兒童的研究(1998)中,心理學家卡羅爾 · 德韋克(Carol Dweek)和克勞迪亞元 · 繆勒(Claudia Mueller)讓128名兒童去解一套數學題。在完成第一組簡單練習之后,研究者只給每名兒童一句贊美。一些孩子因為他們的智力而得到贊美,例如,“你做得真好,你太聰明了”;另一些孩子因為他們的努力而得到贊美,例如,“你做得真好,你一定是真的很努力”。然后研究者讓孩子們做一組更有挑戰性的題目,結果富有戲劇性。因為努力而受到贊美的學生更愿意尋求新解法;因為聰明而受到贊美的學生則更加擔心失敗,傾向于選擇那些他們有把握的任務,并且在題目變難的時候表現出較少的韌性。最終,讓人打冷戰的事情發生了,被告知“你很聰明”會導致焦慮的增加以及自尊、動機和成績的下降。
當研究者要求這些孩子給另一所學校的孩子寫信,介紹他們的經驗時,一些“聰明”的孩子撒了謊,虛報了他們的分數。簡要地說,打擊了這些年輕人的自信,讓他們非常不高興以至于撒謊的,就是一句贊美。
為什么我們會如此熱衷于贊美我們的孩子呢?
部分原因是,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顯示我們與我們的父母是不同的?!吨圃鞁雰骸罚?em style="box-sizing: border-box;">Making Babies)是一本關于如何成為一名母親的回憶錄。在這本書中,安妮 · 恩賴特(Anne Enright)觀察到,“早前,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的愛爾蘭,母親會無意識地貶低她的孩子。比如說,‘她像一只猴子’或者‘街上的天使,家里的魔王’,甚至是我最喜歡的,‘她會讓我少活好幾年’。在一個任何贊美都是禁忌的國度里,這些都是成長的一部分?!碑斎?,這不單單是愛爾蘭的個案。最近,一個中年的倫敦人告訴我,“我媽媽對我的稱呼,我從沒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,例如,耍小聰明、厚臉皮、扮老成、愛顯擺。40年過去了,我想沖我媽大喊,‘愛顯擺有那么糟糕嗎?’”
現在,在操場上、星巴克咖啡店里、托兒所中,無論到哪里,只要有小孩的地方,你都會聽到贊美之詞,“好小子”、“好閨女”、“你最棒”,猶如背景音樂一般不絕于耳。稱贊我們的孩子可能會暫時提高我們的自尊,向周圍人顯示了我們是多么杰出的父母,我們有多么好的孩子。但是,這并不會對孩子的自我感覺有所貢獻。在努力有別于自己父母的過程中,我們確實做了許多相同的事情,像上一輩給出欠考慮的批評那樣發放這空洞的贊美。如果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躲避思考我們的孩子和他們的世界,回避思考我們孩子的感受,那么贊美和批評一樣,最終只是在表現我們的不同而已。
讓我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,如果贊美不能建立一個孩子的自信,那么什么能夠做到呢?
在獲得精神分析師的資格不久,我與一位80歲的老婦人討論過這個問題。她的名字叫夏洛特 · 施蒂格利茨(Charlotte Stiglitz)。夏洛特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 · 施蒂格利茨(Joseph Stiglitz)的母親,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北地區教了許多年閱讀?!?strong style="box-sizing: border-box;">我從來不會贊美小孩子做了他們應該能夠做到的事情”,她告訴我?!八麄冏隽苏娴暮茈y的事情我才會贊美他們,譬如分享玩具或者表現出耐心。我還認為表示感謝是很重要的。在我沒能及時拿零食或者幫到他們,而他們表現得很有耐心的時候,我會感謝他們。但是我不會贊美一個正在游戲或者閱讀的孩子?!睕]有很大的贊賞,也沒有糟糕的懲罰。夏洛特的關注點在于孩子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的。
我曾經見過夏洛特和一個正在畫畫的四歲男孩在一起。當他停下來,抬起頭看著她的時候,可能是在期盼贊美,她笑了笑說,“在你畫上有許多藍色”。他回答道,“那是我奶奶房子附近的池塘,那里有一座橋?!彼闷鹨恢ё厣南灩P,然后說,“我畫給你看”。她不慌不忙地與這個孩子說話,不過更重要的是,她在觀察,她在傾聽。她就在你身邊。
“在你身邊”建立了一個孩子的自信,因為它讓孩子知道,他是值得重視的。沒有這個,孩子可能會逐漸認為,他的活動才是獲得贊美的途徑,而不是活動的結果。如果我們對孩子都不關注,那么我們怎么能期望他也注意力集中呢?
“在你身邊”,無論是對孩子、對朋友,還是對自己,從來都是困難的事情。但是,這種關注,就是有人在努力考慮我們的感受,難道不是我們比贊美更想得到的東西嗎?
閱讀相關內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