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書導讀:《不成熟的父母》_“我的父母像個孩子” | 如何應對情感不成熟的父母?
琳賽·吉布森博士在自己的大部分職業生涯中,都在研究和理解情感不健康的父母。她根據自己多年來讀到的研究,搭配心理咨詢中接觸到的生動案例,撰寫了一本指南,幫助從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識別情感不健康的父母,了解自己所受的影響,并最終能改善負面的影響,與情感成熟的人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。
——泛心理學社區KY導讀《不成熟的父母》
人們總是默認作為成年人的父母會比孩子更成熟,但是有些家庭里的小孩,他們可能會比自己的父母更像個成年人。
Lindsay C. Gibson博士在自己大部分職業生涯中,都在研究和理解情感不健康的父母。她根據自己多年來讀到的研究,搭配咨詢中接觸到的生動的案例,撰寫了一本指南,幫助從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識別情感不健康的父母、了解自己所受的影響,并最終能改善負面的影響,與情感成熟的人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。
目前這本書還沒有中文版,我們選取了部分內容來給大家做一下這本書的導讀。
如果有以下感受,
你可能出生于一個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
在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長大,是一段令人感到孤獨的經歷。這些父母表面上看起來沒什么問題:他們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,給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,他們外貌正常,舉止也正常。但實際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缺乏和孩子的情感聯結。當你和他們相處的時候,你可能自己會有這樣的感覺(不一定全都具備,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感受):
? 你會不敢肯定自己的感受,為自己不高興而感到愧疚(p. 13)。由于父母只關注了孩子的生理需求,而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,孩子逐漸感到困惑:“我應該覺得快樂,我的生活那么好,我為什么還會感到難過?”
? 有“一定要照顧好父母”的念頭,甚至由于太疲于解決和父母之間的問題,而無暇去發展自己的親密關系(p. 16)。
? 孤獨感:你可能說不出哪里出了問題,但是在你小時候,你總是有一種內心的空洞感。這種孤獨感不單單是女性會有,男性也會有(p. 14)。
同時,你可能覺得自己的父母有如下的特質(p. 25:
? 你感覺很難和他們交流,或者根本無法交流。你感覺永遠都是你在單方面試圖和父母溝通,而他們總是對你的話題不感興趣。他們只希望別人關注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,并千方百計地吸引他人的注意。
? 他們很少直接談論自己的感受,相反,他們使用情緒感染(emotional contagion)的方式來表達情感。嬰兒和幼童會通過情緒感染來表達自己的需求,他們大吵大鬧,來吸引照顧者的注意。而當一些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沮喪的時候,他們也會用“讓家庭里的其他成員也感到很沮喪的方式”去表達,于是孩子會覺得他們有責任去讓父母感到開心。但由于父母并沒有試圖去面對自己的沮喪,而是選擇逃避,孩子實際上并沒有辦法解決父母的問題。
? 他們很難被取悅/接近(hard to give to)。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會指望別人可以讀他們的思想,了解他們的需求。他們把這當作一種理所當然,而不會感到愉悅。他們想要他人表現出關心自己身上問題的樣子,但是當他人給出建議時,他們又會拒絕。
? 他們強調“角色”,他們的自尊建立在別人的服從上。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會說“因為我是父母,所以我可以……因為你是孩子,所以你必須……”如果你有一丁點不符合他們心目中角色設定的舉動,他們可能會通過冷暴力、恐嚇等方式迫使你回到你作為一個孩子的位置上。
? 他們希望和你產生糾纏的黏結,而不是情緒上真正的親密感(they seek enmeshment, not emotional intimacy)。當人們產生親密時,他們是保有自己的個人邊界的,他們會尊重甚至欣賞彼此的不同。而在一段黏結關系中,情感不成熟的人會過分依賴。他們的安全感來源于這段關系中,對方扮演的角色給自己帶來的熟悉感。一旦對方試圖做出改變或者和他們不同,他們就會變得過分焦慮。
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4種類型
Gibson博士在書中列舉了四種情感不成熟的父母。她指出,雖然情感不成熟的分類不同,但是他們也有共性的問題,比如“他們都會利用自己的孩子來讓自己感覺更舒服,結果導致父母-孩子關系的倒置,并讓自己的孩子過分地介入成人間的問題中;或者他們都會令孩子在親子關系中感到不安,只是不同類型的父母會通過不同方式來讓孩子感到不安”(p. 67)。
1. 情緒型父母
情緒型父母的情緒是極其不穩定而且難以預測的。他們依賴別人來安撫自己的過分焦慮。他們會把一點點沮喪放大到世界末日的地步。在他們看來,別人不是可以利用的資源,就是拋棄了自己的人。當他們崩潰的時候,他們會讓孩子也跟著自己經歷激烈的絕望和憤恨。
極端的情緒型父母可能是精神障礙患者,他們可能有雙相情感障礙,或者是自戀型人格障礙或者邊緣型人格障礙(p.71)。與情緒型父母相處時,孩子會感到自己仿佛在鋼絲上行走,小心翼翼地照顧著父母的情緒。
2. 驅動型父母
驅動型父母總是會追求完美。如果孩子不夠成功,驅動型的父母會感到孩子令自己蒙羞,所以,雖然他們會因為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情緒,但是他們很樂于花費時間和精力來掌控孩子的生活。他們會選擇性地夸獎孩子,迫使孩子走上他們所設想的成功道路,而不管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是什么。
孩子無法從驅動型父母那兒獲得“無條件的支持”,無法感到安全地按照自己心意探索和獲取成就(p.73)。生活在驅動型的父母身邊,孩子會覺得自己時不時被挑錯,并感到父母似乎認為成功勝過一切,包括孩子自己。
3. 消極型父母
當事情變得太過棘手,消極型父母會收回自己的情感,并逃避問題。消極型父母可能是愛孩子的,但是他們無法成為孩子的依靠。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,為人父母的責任并不僅僅在于和孩子玩樂,還在于要保護孩子。
當家庭遭遇危機、孩子因此受傷時,消極型父母往往視而不見,并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。比如,當父親虐待孩子,孩子跑去找母親哭訴,希望她施以援手時,消極型母親可能會說:“你爸爸只是偶爾會脾氣差?!睒O端的消極型的父母發現在別處他們能活得更開心,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拋下原來的家庭和孩子。
4. 拒絕型父母
拒絕型父母似乎有一堵墻在他們周圍。他們更樂于自己呆著,并回避和人進行情感上的交流,如果對方堅持要獲得情感上的回應,抗拒型的父母會變得憤怒甚至有暴力舉動。生活在拒絕型父母的孩子會感到,如果自己不存在,父母也會過得很好;他們覺得自己仿佛是家里累贅,并養成了輕易放棄的習慣(p.78)。
不同類型的孩子
不同的應對方式
1. 內外型與外化型
面對情感不成熟父母的情感剝奪(emotional deprivation),孩子主要有兩種應對方式:外化型(externalization)與內化型(internalization)。是哪種類型更多取決于人本身的性格,而非主觀上的選擇;同時,生理構造也影響了應對方式,比如內化型人的神經系統中負責警戒的部分可能會更發達,而這種差異在人的嬰兒時期就已經存在(p.104)。
a. 外化型應對
外化型的小孩在受到傷害的時候,會從外界找原因。當他們內心產生激烈的不適情緒時,他們會用沖動行為把內心的痛苦表現出來,比如逃學、打架等等。表面上看起來,外化型小孩只是有行為問題,但背后是情感困境造成的:因為外化型小孩試圖用制造麻煩來轉移注意力,回避內心的痛苦;并用羞辱和責怪他人的方式來減緩自己內心的羞恥感。
不過,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盡管看起來很憤怒,但其實很樂于處理外化型小孩制造的麻煩,因為這樣他們就無暇去面對自己真正的問題。
b. 內化型應對
內化型的小孩更傾向于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認為被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傷害是自己先犯了錯,并且認為要想改變父母,得先改變自己身上的問題。內化型小孩是高度敏感的,他們往往壓抑負面情緒,因為內化型小孩會為自己需要向他人求助感到羞愧。這種隱藏需求的舉動也導致了父母對內化型小孩的忽視。
Gibson博士在書中寫道,一個人不會是完全的外化型或者內化型,人們介于兩端之間,她希望人們可以去找到一種平衡:內化型的人學會向外界尋求幫助,而外化型的人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來學會控制行為(p. 89)。
2. 治愈幻想(healing fantasy)與角色自我(role-self)
除了外化型與內化型兩種基本的應對方式外,有些孩子會形成治愈幻想與角色自我。
治愈幻想指的是,當孩子們遭受來自父母的傷害時,他們會幻想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終有一天將得到滿足(p. 84),比如認為長大后會遇到一個無私的人,那個人會真的愛自己;或者自己長大后會成為醫生,能治愈一切傷痛。盡管這些幻想并不現實,但它給了孩子希望,支持著孩子在痛苦中保持樂觀。
而角色自我指的是,當孩子感到父母并不認可真實的自己,他們便扮演角色來滿足父母的需求(p. 85)。比如有些父母并不會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感,于是孩子便擔負起照顧者的角色,來傾聽和安撫父母的苦悶。
雖然治愈幻想與角色自我都能幫助孩子暫時應對家庭失調,但它們并不能真的解決孩子無法表達真實自我的問題。
3. 重復構建出類似自己家庭的關系
在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小孩,在成人階段也往往陷入不健康的親密關系里。
一方面是因為對人的大腦而言,熟悉意味著安全(p.11)。他們知道在和父母相似的關系里會遭遇什么、如何應對。
另一方面,當孩子還小時,“我的父母并不成熟/存在問題”的念頭太過可怕,于是他們逐漸學會對問題視而不見,在長大后,他們也會對他人身上同樣的問題視而不見。他們太習慣和情感不成熟的人相處,以至于他們不會識別誰是情感成熟的人,也不知道可以和誰去健康建立親密關系。他們還會潛意識里尋找與父母有類似問題的人,期待這一次自己會有能力改變對方。
情感成熟的人是什么樣的?
作者在書中還提出,我們要想成為情感成熟的人,需要了解他們是什么樣的。一個情感成熟的人有以下特征:
? 他們能夠尊重現實,令人覺得可靠(p. 178)。
尊重現實是最重要的原則。情感成熟的人在面對問題時,不會只是在那邊幻想事情原本應該如何并逃避解決問題,而是會積極尋找盡可能好的解決方案。在遭遇困境而沮喪時,他們依舊能保持思考,不會過分陷入負面情緒。他們不會喜怒無常,穩定的情緒會讓你感到他們安全可靠。
? 他們會尊重你,并且與你互惠互利(reciprocal)(p. 180)。
情感成熟的人會用尊重、公正的態度面對他人。他們會尊重你的邊界,不會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你。他們能靈活地面對變化與差異。當你們的意見不同需要折中時,他們會讓你感到,雖然你做出了讓步,但對方依然考慮到了你的需求。他們也會回報你的付出,而不是只有一味索取。如果他們犯了錯誤,他們會真誠地對你道歉,承擔起自己的責任、與你一道修復關系,而不會讓你覺得他們在用道歉逃避沖突。
? 他們樂于也善于回應(p. 186)。
他們有讓你感到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是被理解的。如果你告訴他們,他們的某個舉動冒犯到了你,他們會反思并改正。他們說話幽默,呆在他們身邊會讓你感到很舒服。
有過情感不成熟的父母,怎么辦?
當我們還小的時候,我們依賴父母給我們提供愛和安全,最開始孩子會認為父母是全能的,而雖然隨著成長,全能的期望會褪去,但是無法根除(p.141)——即使父母表現的并不愛自己的孩子,孩子依然會希望有一天能得到父母的愛;或者當孩子長大后,他們期望父母會改變,比如他們指望能通過提升溝通技巧來改善與父母的關系,但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會想繼續用孩子去填補他們過去的創傷。Gibson博士認為在溝通前,人們必須放下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。她介紹了三種方法來幫助人們更好地和父母談話,并在談話的同時保護自己(p.145-156)。
1 . 超脫地觀察(detached observation)
在解決問題之前,先要能辨別出問題。客觀地看待父母并不意味著背叛和苛責,或是意味著不孝,我們只是更準確地認識到父母就和普通人一樣,有好的部分也有壞的部分。全面地看待父母也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對他們是否有不合理的期望。
2. 成熟地覺察和回應(maturity awareness approach)
? 表達自己的想法,同時不要強求對方的回應,說了就放下(express and letting go)
平靜而清晰地告訴對方你想要什么、你的感受如何。在過程中享受自我表達帶來的快樂,而不去期望對方真的會聽進去你的話或者作出相應的改變。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按我們的心意回應,他們的回應也不重要,重要的我們成熟地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和心情,而且這是我們能控制的。
? 注重談話成果,而不是去注重情緒的發泄
在談話前想清楚,我到底想通過談話得到什么結果。這個結果必須是清晰、明確、符合實際的?!拔乙改笧樽约鹤龀龅氖虑楹蠡凇笨赡懿⒉粚嶋H,而“我要告訴他們今年放假我不會回家”就是個清楚可行的目標。在談話過程中,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試圖改善和父母的關系上,否則你可能會失望、變得情緒化,而沒有實現自己想要的結果。
? 談話前要充分準備
比如想好對話持續的時間和主題??赡茉谡勗掃^程中你不得不反復地把對話帶回原本的主題上,也可能你得重復地問同一個問題,才能獲得對方一個清晰的答案。情感不成熟的人很難應對他人的堅持(p.150)。如果你反復地問同一個問題,你最終可以迫使他們不再回避。
3. 走出過去的“角色自我”
人們不僅要超脫地觀察父母,也要觀察自己,理解我們的哪些行為和想法是受到父母影響才產生的。在和父母談話的過程中,留意自己的情緒,避免變得情緒化。比如當你覺得憤怒的時候,想一想憤怒是否有助于幫你實現談話的結果,還是只會讓你落入和父母爭吵的圈套。
另外,在談話過程中,如果忽然發現父母似乎有所改善,要先保持警惕。面對似乎變得更好的父母,人們的內在小孩會高興,認為父母似乎終于可以給他們渴望已久的愛,但記得和父母談話的目的不是重新讓你們的關系回到“父母-小孩”模式,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和父母溝通。如果你放任自己回到過去的相處模式中,你會發現父母的改善又消失了——他們的改變有時是為了引誘你重新回到他們的掌控中。
在運用上述方法和父母談話的過程中,人們會感到疑惑,比如“我這么做是不是太冷酷了”“當我父母讓我覺得愧疚的時候,我該怎么繼續保持冷靜客觀?”,針對這些問題,Gibson博士在書中做了更進一步的解答。